我童年的启蒙笼罩着全社会物质短缺的阴霾——饥饿一直与贫困密切相连,是穷人永远的宿命,而日子好过的人往往都有个“将军肚”。
那时流行的中国梦是“烧饼夹牛肉”。
纵观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百姓最大的渴望就是集体填饱肚子,所谓民以食为天。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95%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2016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了《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宣布中国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92.8%。
随后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
精准扶贫之下,今日中国将消灭贫困的最后期限定在2020年——一个被饥饿困扰了数千年的民族全面实现小康的年份。
这是个奇迹。
一个由食品决定社会稳定和百姓幸福指数的时代正在走进历史——14亿中国人的命运主轴也从活着变成了活法。
这场全民生存理念方式的转换值得期待也布满荆棘。
一个特殊群体宛如转型时代的鲜活标本,无时无刻不在拷问一个后温饱时代的良知、公正和平等。

他们叫农民工子弟。不管遇到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多大的挤压,这个备受社会瞩目的群体越来越多地在腹部隆起小小将军肚,继都市孩子后,沦为肥胖症的猎物。
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171万人。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新公民计划编著的《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披露,截至2015年10月1日,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总数约1亿人。
中国7至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有15%超重或肥胖,人数约为3043万。虽然在中国大城市,当地儿童的肥胖现象比农民工子女要普遍,但最近的趋势显示,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儿童的肥胖现象明显增加。
还有一个有趣的趋势是:中国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的肥胖率要低于城市家庭的子女——原因可能是他们的祖父母不在身边,不会吃得过多。一项跨国研究表明,广州城市儿童的肥胖率为20%,农民工子女的肥胖率为14.3%。
同时,相对于父母不在身边、往往需要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那些即使无法获得充分新市民待遇的流动儿童,由于有父母亲情陪伴、受到城市健康理念的熏陶及享受到部分公共服务——例如打击校外非法食品摊贩和更多地推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在解决温饱之后获得健康成长。
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矛盾集聚之下,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始终没有解除,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加上性解放一边放飞着人性,一边也在召唤着人内心欲望的魔鬼。
逐步吃胖的农民工子女从中国最低层出发,开始了史上最坚决的超越温饱之上的挣扎和攀援。这一心愿如何被尊重并设计更科学公正的社会制度予以捍卫,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质量。
毕竟,过去乃至更久远的历朝历代,除了致力于营造一个清平盛世,就是靠解决吃饭问题来抚慰弱势群体人心,提升其幸福指数。直至改革开放初,第一声惊雷也是被饥饿逼迫下的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近乎疯狂的“包产到户”。
当下,“小麦加大米”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过时,新一轮城市化又与互联网、全球化形成合力,推动驯良而忠厚的中国百姓权利意识日益觉醒,且不可逆转。
如果把当下企业的用工荒归结为老龄化来临、青壮劳动力绝对数量的下滑形成的“刘易斯拐点”是有失偏颇的。中国社会经济问题往往是结构性的。除了当下部分劳动力无法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更多的诱因是随着个性独立、内心自我的90后们进入劳动力市场,面对收入预期不佳、社会地位低微、劳动强度巨大的岗位,开始拿脚投票,甚至更愿意押上自己的全部,去投身双创热潮。
至少,在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中,面对开始全面吃胖的农民工一代,如何让这些胃口大开的人过上更健康的生活显得至关重要——尽管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居民表现得不敢恭维。这也意味着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下一个中国主要课题。进步在缓慢地发生——据说玉林都决定不吃狗肉了。
还当加快推动他们从城市客人到主人的嬗变。户籍变革之下,还需要以公正的名义,赋予这些新市民真正的社保公平,让他们及其子女享受到同等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待遇,这比逢年过节送米送面、包机回家重要而迫切。
全民摆脱饥饿、告别物质贫乏的中国是充满想象力的。互联网+全球化+新技术浪潮催生的商业变革必将冲破工业化、标准化的窠臼,驶向个性化、人格化、场景化的崭新轨道——让冰冷的商品变得性感。
物质贫乏的挥手告别,也将一个更加尖锐的命题推至每个人面前:精神贫困。
2016年春节。我在江西南昌接触了一群可爱的留守儿童。相对于20年前的孩子,他们的脸色已无最初的暗黄,个个红润鲜亮,身材强健。但他们并不开心。每当节日临近,他们都会聚在村口,向父母回家的方向眺望。我问他们: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他们众口一词:爸爸妈妈,请抱抱我。

多么令人忧伤的一幕。宛如当下中国的寓言。
一个衣食逐渐富足的年代,追求内心的高贵当成为新的生命支点——面包在手,只为心中玫瑰绽放。如果没有人性回归的支撑,价值重构的奠基、制度变革的推动,单纯的物质富足毫无意义。
未来,人的现代性追赶国家现代化的苦旅或许相当漫长,但值得每个中国人全情参与——以公民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