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香港,已经不存在」可能会成為今年香港的电影金句。 这其实是出自一部科幻电影:香港导演陈果的新片《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影片改编自一本畅销网路小说,故事是十六个不同身分的乘客在深夜的九龙旺角搭上去新界大埔的红VAN(小巴)。午夜的旺角依然灿烂热闹,但当车行过狮子山隧道后,一切却异常安静,到了大埔市中心空无......
「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有个独裁者想要巩固自己的权位,并不需要做出对新闻下达禁令这种显而易见的暴政措施。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确保新闻机构持续不断传播各种没头没尾的新闻快报,大量轰炸观眾,也毫不说明事件脉络,同时新闻议程又不断改变,也不阐明各项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且不时穿插凶杀案与电影明星花边的耸动报导——这样就足以弱化大多数......
2008年五月在北京的星光现场,一週前刚发生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成千上万的人在死去。今晚在这里举行一场摇滚乐的賑灾义演:中国知名摇滚音乐人许巍、汪峰、子曰、艾敬、和崔健等都参与演出。(在五一二后的头几天,各娱乐场所都取消演出。) 过去这一週的中国当然是悲痛的。我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年轻人自发地游行,高喊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演唱会现场当然也......
1. 1970年代初,是台湾从黑暗走向黎明的魔幻时刻。党国体制的权力交班、台湾退出联合国、海內外保钓运动,乃至美国1960青年反文化和学运的刺激,共同敲开了戒严体制的缝隙。一整个世代青年开始回归现实与民间,思索身分认同,点燃新的文化想像力,重新认识这块被遮蔽的土地。 这个新的时代佈景彷彿正是青年林怀民而准备的歷史舞台。 首先,他是战后出生的本省......
10月15日晚上,超过三十万人在这个Facebook网页「万人齐撑!快发牌比(给)香港电视」上按讚,而三天后,已经有48万人。而17號週日,有十二万黑衣人上街包围政府总部,抗议政府没发牌给香港电视。 与其说这十二万人或者这四十八万人是支持一个还没正式成台的电视,不如说他们是对体制的愤怒。 10月15日当天,行政会议决定向有线宽频旗下的奇妙电视及电讯盈科的香港......
纳粹军官色的阿道夫•艾希曼將上百万的犹太人送上朝向死亡的列车。 但艾希曼说,我无罪。 纳粹政权倒台后,他逃到阿根廷。1960年,他被以色列特工绑架,次年在耶路撒冷受审,全球关注。出生德国、流亡到纽约的犹太裔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接受《纽约客》邀请前往採访审判过程,在杂誌上发表五篇文章,结集为《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审纪实:平庸的邪恶》。......
警察局和警车在烈火中燃烧。 这是1977年,但这不是叛克(punk)摇滚正在掀起暴动的英国,而是仍属於戒严体制的森冷台湾。这是战后的首次群眾街头暴动,目的是为了爭取一场公平的选举 。而就在这个史称「中壢事件」的燃烧的夜晚之前,中壢所属的桃园县正在进行台湾战后最热烈的一场选举,一场革命性的选举。 选后几个月,参与竞选的两个年轻人林正杰和张富忠写......
1. 2012年最后一天,张震岳在台东县政府的跨年晚会──当台湾各县市,甚至中国大陆各地有许多跨年晚会向他提出邀约时,他拒绝那些庞大酬劳,来到这个东部的偏僻县市。 在这个不算华丽的舞台上,张震岳说虽然台东市的经济跟不上北部、西部,却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与得天独厚的环境,每次当他环岛时都被湛蓝的海水感动,「如果没有这片海洋,我来这边骑车、衝浪有什么意......
「我们来办一本社会主义杂誌」吧。三十岁的苏庆黎在台北大街上跟作家陈映真如此说──那是1975年,在1968年入狱的陈映真才刚回到社会。他的回答是:你有没有神经病? 但当然他是愿意的,尤其她对这本杂誌的描述是「一个进步的、人文的、思想性、综合性杂誌」。彼时苏庆黎也因为张俊宏认识了另一个出狱的政治犯陈明忠,希望他帮《夏潮》募款。但就在苏庆......
五六年前,一个台湾前辈说我晚生了几年,这不是个写评论的时代。 我理解他的意思,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八零年代后期到九零年代中期,我从中学到大学毕业的时期,正是台湾评论的黄金时代。彼时台湾刚解除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一方面媒体开放并获得更多自由,另方面人们亟欲寻求更多的新知识与思潮,以理解或者批判那个仍然庞大的党国体制以及各种压迫的社......
就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在北京与中共国家主席席近平见面前几天,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也尝试登陆──微博登陆,却只活了一天。 「有没有言论自由,不是看有没有批评高官权势的讲话自由,而要看讲完话以后有没有失去自由」。 这是谢长廷先生在新浪微博这唯一一天上发出的一则微博,没想到这句话成为他微博的墓誌铭。 谢长廷是民进党的创党元老,歷任......
人类始终在寻找前进的道路。 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出现经济成长,有些国家却失败?为什么在这个看似繁荣的全球化时代,许多国家却陷於贫穷和战爭的恶梦当中?而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现象──中国的经济崛起──到底能持续多久?而威权体制和经济成长是相容的吗? 这些都是政治经济学的古典问题。最近一本由哈佛大学政治学者James Robinson和MIT经济学者Dar......
1963年初的冬夜,两对纽约文化界的夫妇,Jason Epstein和Barbara Epstein,以及Robert Lowell 和 Elizabeth Hardwick,在上西区家中晚餐 。 他们谈论著纽约市印刷工人进行了几个月的罢工,造成纽约时报和其他报纸停刊,尤其是週日书评版的未出刊让出版社无法广告新书。其中一人半开玩笑地说,为何我们不自己来办一份书评杂誌呢? 第二天,他们就去银行借......
这个岛屿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就是一页民主的斗争史。 从二零年代开始就展开各种政治运动:有要求设置台湾议会的立宪主义,有为工人农民争取权益的左翼运动,还有追求民族解放运动。 但当然并没有成功。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权接收台湾,许多台湾人原本兴奋地期待回归祖国,没想到新的政权仍然如殖民统治般歧视与压迫他们。在这个背景下,1947......
「罗莎帕克思(Rosa Parks)只是想要在辛苦的工作一天后下班回家,她或许没有想要创造歷史,但是她的反抗却刺激了一个运动,让我们所有人的朝向正义和平等的旅程得以前进。」 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纪念罗莎帕克思在今年二月的百岁冥诞所发表的谈话。 奥巴马当然感触良多,因为没有罗莎帕克思,没有黑人民权运动,他或许无法成为第一个黑人总统。因为......
即使在那个看不到光明的黑暗时代,台湾省议员郭雨新仍然认为「民主是世界的趋势,是隨时可以听到的声音、歷史的潮流,任何地区、任何人都阻止不了这个歷史的潮流。」 战后台湾民主运动可以说主要有两波:第一波是从「自由中国」杂誌到1960年由雷震和若干非国民党籍省议员筹划组成「中国民主党」,第二波就是七零年代之后开始的党外运动。而在这......
(本文为张铁志新书《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像的权力》自序。) 1991年,我进入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彼时,台湾刚解严四年,正经歷民主化初期各种社会力的激烈衝击。 台湾的民主化虽然已经启航,但未来仍然充满不確定性。 在1991年,还有学生因为思想问题而逮捕,反对者仍然为了废除箝制言论自由的法律而在街头被水柱强 烈衝击著,而立法院还都是......
蒋经国在台湾转型过程中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角色?是伟大的改革者,还是为情势所迫不得不然? 政治学理论对民主化的解释主要有两派。一派强调强调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结构性原因,亦即经济发展会带来都市化、教育水平提昇、以及中产阶级的出现等,并进而促进民主文化。另一派强调行动者的策略性互动、协商,主要行动者包括反对阵营中的激进派和温和派,和执......
1975年四月五日夜里,「据说」晴朗夜空突然之间转为雷雨交加。蒋介石过世了。 那当然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个时代的结束,或许更早就开始了。五六零年的寒冷黑夜逐渐褪去,从七零代初开始,新的反对力量,新的公民意识,都成为晨曦中的点点微光。 蒋介石过世后,严家凎继任总统,三年前开始担任行政院长的蒋经国继续担任此一职位,但接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
「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政治的安定之下,追求社会经济的进步,但到了今天,上层结构的僵化反过来构成社会经济再进步之阻碍。为了使我们的国家迈向现代化,在进步中求安定,上层结构的改革是必需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新生的经济社会的力量投射到政治权力结构的层面来。」 这是1971年,《大学杂誌》的要角陈少廷在这本杂誌上所写的。他说的上层结构的......